1.拜伦、海涅、普希金分别是那国的 ?各写了什么诗?

2.海涅的生平经历有哪些?

3.求推荐几部治愈系或特有哲理的的动漫(不要复制粘贴的答案!!!

4.德国历史名人

5.西方散文研究著作有哪些

杜塞尔多夫游记攻略_dusseldorf杜塞尔多夫

1、雨果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 运动的代表作家。

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所有重大事变,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

在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雨果的创作历程超过60年,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

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等,短篇小说有《“诺曼底”号遇难记》。

2、雪莱

珀西·比希·雪莱(Percy·Bysshe·Shelley,1792年8月4日-1822年7月8日),英国浪漫主义民主诗人、第一位社会主义诗人、小说家、哲学家。

散文随笔和政论作家,改革家,柏拉图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William Wordsworth曾称其为“One of the best artists of us all”。

同时期的拜伦称其为“Without?exception?the best and least selfish man I ever knew”,更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代表作有《麦布女王》、《伊斯兰的起义》、《致英国人民》。

《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云》、《致云雀》、《西风颂》等,其一生见识广泛,不仅是柏拉图主义者,更是个伟大的理想主义者。

创作的诗歌节奏明快,积极向上。雪莱短暂的一生也正像他的诗歌展现的那样,虽然屡遭挫折,身处逆境,却仍能正直刚强,勇敢前行。

3、海涅

海因里希·海涅(Heinrich Heine,1797年12月13日~1856年2月17日),德国著名抒情诗人和散文家,被称为“德国古典文学的最后一位代表”。

1797年12月13日生于德国莱茵河畔杜塞尔多夫一个犹太人家庭。童年和少年时期经历了拿破仑战争。学过金融和法律。

1795年,拿破仑的军队曾开进莱茵河流域,对德国的封建制度进行了一些民主改革。正如恩格斯所指出,拿破仑“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残人”。

法军的这些改革,使备受歧视的犹太人的社会地位得到了较全面改善,因此海涅从童年起就接受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影响。

4、卢梭

卢梭被称为“浪漫主义运动之父”,他发明了与传统君主专制对立的伪民主独裁的政治哲学,还开创了从人的情感角度出发推断人类范围以外事实的思想体系。

卢梭之后,自称改革家的人们分成了两派,一派追随洛克,另一派就一直追随卢梭。生于日内瓦的卢梭,全名为让- 雅克·卢梭,父亲是一个钟表匠,母亲在他出生后不久便离开了人世。

之后,父亲也被放逐,离开了日内瓦。孤苦伶仃的卢梭是跟着姑母长大的,从小受的是正统加尔文派教育。12岁时,卢梭停止了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开始在很多行业当学徒。

但对于这些行业,他没有不憎恨的。16岁时,他离家出走,独自一人到了萨瓦。当时,他没有经济来源,衣食无着,只好来到一个天主教神甫家里,撒谎说他要改宗。

5、拜伦

乔治·戈登·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1788.1.22-1824.4.19),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1788年1月22日出生于伦敦,父母皆出自没落贵族家庭。

他天生跛一足,并对此很敏感。1805-1808年在剑桥大学学文学及历史,他是个不刻苦的学生,很少听课,却广泛阅读了欧洲和英国的文学、哲学和历史著作。

同时也从事射击、、饮酒、打猎、游泳、拳击等各种活动。1809年3月,他作为世袭贵族进入了贵族院,他出席议院和发言的次数不多,但这些发言都鲜明地表示了拜伦的自由主义的进步立场。

拜伦、海涅、普希金分别是那国的 ?各写了什么诗?

全文:

①我的中学时代在四川的乡下度过。那时正当抗战,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一寸铁路也没有。不知道为什么,年幼的我,在千山万岭的重围之中,见到月历上有火车在旷野奔驰,曳着长烟,便心随烟飘,悠然神往,幻想自己正在那一排长窗的某一扇窗口,无穷的风景为我展开,目的地呢,则远在千里外等我,最好是永不到达,好让我永不下车。A那平行的双轨从天边疾射而来,像远方伸来的双手,要把我接去未知;不可久视,久视便受它催眠。  

②坐火车最早的记忆是在十岁。正是抗战第二年,母亲带我从上海乘船到安南,然后乘火车北上昆明。入川之后,刚亢的铁路只能在山外远远喊我了。一直要等胜利还都,进了金陵大学,才有京沪路上疾驶的快意。

③那是大一的暑假,随母亲回她的故乡武进,铁轨无尽,伸入江南温柔的水乡,柳丝弄晴,轻轻地抚着麦浪。那是最难忘的火车之旅了:红旗渡江的前夕,我们仓皇离京,还是母子同行,幸好儿子已经长大,能够照顾行李。车厢挤得像满满一盒火柴,母亲还有座位。我呢,整个人只有一只脚半踩在茶几上,另一只则在半空,不是虚悬在空中,而是斜斜地半架半压在各色人等的各色肢体之间。这么维持着“势力平衡”,换腿当然不能,如厕更是妄想。到了上海,还要奋力夺窗而出,否则就会被新涌上来的回程旅客夹在中间,夹回南京去了。  

④来台之后,与火车更有缘分。滚滚疾转的风火轮上,现代哪吒的心情,有时是出发的兴奋,有时是回程的慵懒,有时是午晴的遐思,有时是夜雨的寂寞。大玻璃窗招来豪阔的山水,远近的城村;窗外的光景不断,窗内的思绪不绝,真成了情景交融。B尤其是在长途,终站尚远,两头都搭不上现实,这是你一切都被动的过渡时期,可以绝对自由地大想心事,任意识乱流。  

⑤在香港,我的楼下是山,山下正是九广铁路的中途。从黎明到深夜,在阳台下滚滚碾过的客车、货车,至少有一百班。初来的时候,几乎每次听见过车过,都不禁要想起铁轨另一头的那一片土地,简直像十指连心。十年下来,那样的节拍也已听惯,早成大寂静里的背景音乐,与山风海潮合成浑然一片的天籁了。那轮轨交磨的声音,远时哀沉,近时壮烈,清晨将我唤醒,深宵把我摇醒,已经潜入了我的脉搏,与我的呼吸相通。将来我回去台湾,最不惯的恐怕就是少了这金属的节奏,那就是真正的寂寞了。也许应该把它录下音来,用最敏感的机器,以备他日怀旧之需。C附近有一条铁路,就似乎把住了人间的动脉,总是有情的。  

⑥香港的火车电气化之后,大家坐在冷静如冰箱的车厢里,忽然又怀起旧来,隐隐觉得从前的黑头老火车,曳着煤烟而且重重叹气的那种,古拙刚愎之中仍不失可亲的味道。在从前那种火车上,总有小贩穿梭于过道,叫卖斋食与“凤爪”,更不少了的是报贩。普通票的车厢里,不分三教九流,男女老幼,都杂杂沓沓地坐在一起,有的默默看报,有的怔怔望海,有的瞌睡,有的啃鸡爪。有的闲闲地聊天,有的慷慨激昂地痛论国事,但旁边的主妇并不理会,只顾着呵斥自己的孩子。如果你要香港社会的样品,这里便是。周末的加班车上,更多广州返来的回乡客,一根扁担,就挑尽了大包小笼。面对此情此景,令我总想起杜米叶(Honore Daumier)的名画《三等车上》。只可惜香港没有产生自己的杜米叶,而电气化后的明净车厢里,从前那些汗气、土气的乘客,似乎一下子不见了,小贩子们也绝迹于月台。我深深怀念那个摩肩接踵的时代。D站在今日画了黄线的整洁月台上,总觉得少了一点什么,直到记起了从前那一声汽笛长啸。

余光中早期抒情散文,有过分雕砌的毛病,到《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时,他的抒情浓度、用典、叙事,彼此交融,浑然一体。 这本集子有20几篇文章,收录了余光中1978年冬到1985年之间21篇散文,有随感、札记、人物、游记。作者的才识、学样、情怀、趣味,在不动声色的记叙中呈现出来,他写电话、火车、汽车、女儿的男朋友,妙趣横生。这些日常细节,实际关涉到现代化、心理学等多种问题。余光中感慨现代生活节奏加剧,用书信追忆古典情怀。

科技将人彻底改变,现在人们越来越依赖由疏远关系组成的网络,宁愿跟陌生人互相试探,不愿敲开隔壁的门。

海涅的生平经历有哪些?

全名:乔治·戈登·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1788-1824),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苏格兰贵族。1788年1月23日出生于伦敦。拜伦从学生时代开始写诗,第2部诗集《闲暇的时刻》(Hours of Idleness,1807)出版后受到《爱丁堡评论》(Edinburgh Review)杂志的攻击,诗人乃答之以《英国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English Bards and scotch Reviewers,1809)一诗,初次显露了他卓越的才华和讽刺的锋芒。1812年发表的《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第1、2章)是他的成名作。1816年,拜伦因私生活受到上流社会的排斥,愤而移居意大利。在意大利,他写了《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的第3、4两章(1816、1818年)。这部抒情叙事长诗和未完成的巨著《唐璜》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 拜伦还写了一系列长篇叙事诗,如《异教徒》(The Giaour,1813)、《阿比多斯的新娘》(The Bride of Abydos,1813)、《海盗》(1814)、《柯林斯之围》(The Siege of Corinth,1816)和7部诗剧,如《曼弗雷德》(Manfred,1817)、《该隐》(Cain,1821),以及许多抒情诗和讽刺诗,如《审判的幻景》(The Vision of Judgement, 1822)。 1823年初,希腊抗土斗争高涨,拜伦放下正在写作的《唐璜》(Don Juan,1818-1823)[1],毅然前往希腊,参加希腊志士争取自由、独立的武装斗争,1824年4月19日死于希腊军中。他的诗歌在欧洲和中国都有很大的影响。 1.The publication in 1812 of the first two cantos of Childe Harold’s Pilgrimage, brought Byron fame.拜伦早期代表作是长篇叙事诗《恰尔德.哈罗德游记》第一,第二章(1812)。 2. In Geneva, he wrote the third canto of Childe Harold and the narrative poem The Prisoner of Chillon.在日内瓦,拜伦写下了《哈罗德游记》第三章及叙事诗《齐伦的囚犯》。 3. he produced the verse drama Manfred, the first two cantos of Don Juan.他创作了诗剧《曼弗雷德》,《唐璜》的前两章。 4. Don Juan is Byron’s masterpiece, a great comic epic of the early 19th century.他的代表作《唐璜》是19世纪初期的著名讽刺史诗。 5. Byron invests in Juan the moral positives like courage, generosity and frankness, are virtues neglected by the modern society.拜伦在唐璜身上开发出勇敢,慷慨,诚恳直白等优点。 6. the poet’s true intention is, by making use of Juan’s adventures, to present a panoramic view of different types of society.诗人的创作意旨在于通过唐璜的游历来体现不同的社会情形。 7. Byron’s satire on the English society in the later part of the poem can be compared with Pope’s; and his satire is much less personal than that of Pope’s, for Byron is here attacking not a personal enemy but the whole hypocritical society.拜伦在诗的末尾对英国社会的讽刺与蒲柏相媲美,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拜伦讽刺的不是个人恩怨,而是整个社会的虚伪。 8. As a leading Romanticist, Byron’s chief contribution is his creation of the “Byronic hero,” a proud, mysterious rebel figure of noble origin. Such a hero appears first in Childe Harold’s Pilgrimage, and then further developed in later works such as the Oriented Tales, Manfred, and Dan Juan in different guises.作为浪漫主义的代表诗人,拜伦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创造了“拜伦式英雄”,高傲,神秘,反叛却带有贵族血统。这种拜伦式英雄出现在《哈罗德游记》,《东方故事集》,《曼弗雷德》及《唐璜》等多部作品中。 9. Actually Byron has enriched European poetry with an abundance of ideas, images, artistic forms and innovations.拜伦以丰富的思想,想象力,艺术形式和创新欧洲的诗歌得到了发展

2.海涅出生在莱茵河畔杜塞尔多夫一个破落的犹太商人家庭著有《青春的苦恼》、《抒情插曲》、《还乡集》、《北海集》等组诗。

普希金1799年出生在莫斯科(俄国)的一个古老的贵族家庭 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 普希金作品集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 中篇小说:《黑桃皇后》、《杜波罗夫斯基》 散文体小说集:《别尔金小说集》 历史剧:《鲍里斯·戈杜诺夫》 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政治抒情诗:《致大海》、《自由颂》、《致恰达耶夫》 叙事长诗:《青铜骑士》、《高加索俘虏》 爱情诗:《致科恩》又名《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我的名字》《我曾经爱过你》 短篇小说 《彼得大帝的黑奴》,《书信小说》,《亡人伊凡·彼得洛维奇·别尔金小说集》:《射击》、《暴风雪》、《棺材老板》、《驿站长》、《村姑**》、《戈琉辛诺村源流考》、《罗斯拉夫列夫》、《杜布罗夫斯基》、《黑桃皇后》、《基尔沙里》、《埃及之夜》、《上尉的女儿》、《宾客聚集别墅》、《我们在别墅里度过了一晚》 诗作 《巴奇萨拉的喷泉》,《致大海》,《致恰达耶夫》,《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迟开的花朵更可爱》,《假如生活骗了你》,《我曾经爱过你》

求推荐几部治愈系或特有哲理的的动漫(不要复制粘贴的答案!!!

海涅,1797年12月13日生于杜塞尔多夫。他的父亲参孙·海涅是犹太商人,母亲出身于医生家庭。海涅童年和少年时期经历了拿破仑战争。

海涅曾在美因河畔法兰克福的银行和汉堡地的叔父所罗门·海涅的银行里工作。1819年秋,经叔父同意进入波恩大学学习法律,与浪漫派代表作家奥古斯特·威廉·施莱格尔接近。1820年秋转入格廷根大学。1821年因决斗被学校处分,休学半年,不久转入柏林大学,听黑格尔讲课。在柏林时结识法恩哈根·封·恩泽夫妇以及作家沙米索、富凯等。受他们的影响,1821年在柏林海涅的第一部《诗集》出版。继《诗集》之后,1823年发表了《悲剧——抒情插曲》。犹太人不幸的命运激励海涅反抗压迫,积极参与柏林的“犹太文化科学协会”的工作。

1824年1月,海涅在格廷根大学学习法律,并继续写诗,完成了《还乡集》。后来写出《哈尔茨山游记》,这是他的第一部具有独特风格的散文作品。

1825年,海涅接受基督教洗礼,同年获法学博士学位。《还乡集》增订后与《哈尔茨山游记》和《北海纪游》中的第1部分组诗,汇编为《旅行记》于1826年发表,引起强烈的反响。同年他写《北海纪游》第2、3部分。

1826~1827年,海涅写作类似自传体的散文《勒·格朗集》。1827年初到汉堡,同年,《旅行记》第2卷出版。去英国旅行后回到汉堡他的《歌集》出版,收入在此之前发表的大部诗歌,为海涅成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奠定了基础。

1827年,海涅应出版商科达的邀请,到慕尼黑主编《普通政治新年鉴》。重返德国后在柏林和波茨坦写《旅行记》第3卷,内容是《从慕尼黑到热那亚的旅行》和《卢卡浴场》,《卢卡浴场》的最后部分是对诗人普拉滕的论战。1829年监印《旅行记》第3卷。

1830年夏,海涅在黑尔戈兰浴场治病期间,巴黎爆发七月革命,他为此热烈欢呼。

七月革命使海涅决定前往巴黎。行前他在汉堡刊印了《新春集》,收入组诗14首,结束了青年时代的爱情诗。还有一卷《旅行记》的补遗出版,包括《卢卡城》和《英国片断》。

1831年5月,海涅到达巴黎,与巴尔扎克、贝朗瑞、柏辽兹、肖邦、大仲马、雨果、李斯特、乔治·桑等人结识,并与圣西门的信徒们交往。1833~1834年在奥格斯堡的《总汇日报》发表《法兰西现状》、《论法国的画家》等报道,并为法国报纸撰写《德国近代文学史略》(1836年扩充为《论浪漫派》)和《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

当时流亡巴黎的德国政论家路德维希·伯尔纳与海涅发生争论。伯尔纳斥责歌德和黑格尔是“押韵的奴才”和“不押韵的奴才”,攻击海涅是“唯美主义者”。伯尔纳虽是个爱国主义者,但是个狭隘的小资产阶级激进派。海涅以在1840年发表《路德维希·伯尔纳,亨利希·海涅的备忘录》作为回答。

1834年春,海涅在巴黎与法国女工克雷斯琴斯·欧仁妮·米拉(即玛蒂尔黛·米拉)相识,1841年结婚。1835年德意志联邦议会查禁“青年德意志”派作家的作品,海涅本来不属这一派,却名列第一。受到迫害同时,他与叔父不和,失掉经济援助,因而在万般无奈,经济窘迫的情况下接受了法国政府提供的救济金,因而受到反对者的攻击与诽谤。

1843年,海涅从巴黎回国。这次旅行使他对《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开始构思。年底重返巴黎后,便动手写作了。年底在巴黎结识了马克思,思想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此后,海涅常在卢格和马克思共同编辑的《德法年鉴》上发表讽刺诗。1844年7月,海涅为监印《新诗集》又到汉堡,并从汉堡把《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的清样寄给马克思,由马克思代为在《前进报》上发表。

早在30年代,海涅便出现了瘫痪症的迹象,40年代身体越来越差,由于患眼病,差点失明。1844年12月底,海涅左眼完全失明,右眼视力很弱。这时他的叔父也去世了,留给他的遗产只有区区几千马克。他的堂兄卡尔·海涅不让发表关于他们家族的任何文字,并答应以一份年金作为交换条件,海涅被迫毁掉精心写作的《回忆录》。现在保存下来的《回忆录》是后来重写的。1846和1848年恩格斯每次到巴黎都去看望病中的海涅。

1848年5月,海涅由于病情的剧烈恶化导致完全瘫痪,以后在“褥垫墓穴”的病床上躺了长达8年的时间。但他以惊人的毅力坚持写作,口授完成诗集《罗曼采罗》,于1851年出版。他还写了一些散文作品,把40年代为奥格斯堡《总汇日报》写的通讯精选成集,题为《卢台奇亚》(巴黎的拉丁文别名)。从逝世前几个月为《卢台奇亚》法文版写的前言中可以看到,他对现存社会中贫富悬殊以及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深刻不满,因而祝愿共产主义获得胜利,但又担心共产主义社会来临后那些“无知的偶像破坏者”会毁掉他的《歌集》。1856年2月17日,海涅在巴黎逝世。

德国历史名人

哲理的:

1、《PSYCHO?PASS》《心理测量者》------讽刺人与机械

(在人类的心理状态和性格倾向都能被数值化的未来,所有的感情、欲望、社会病态心理倾向等全部被记录并管理,大众以“好的人生”作为目标,竭力于数值性地实现它。被用作判定人们的思想应有状态、个人精神本身的测量值,人们习惯将它俗称为“PSYCHO-PASS”。其中与犯罪相关的数值也用“犯罪系数”来计测,犯罪者们就根据这些数值被制裁。维持治安的警察们常常和抓捕们的行动部队“执行官”、以及监视指挥执行官们的“监视官”们一起作为一支队伍执行任务。公安局刑事科一系的成员们各怀想法,虽然常常会与正义所在相悖却不得不继续执行任务。)

2、《?最游记》------生存哲学、弱肉强食

(一个宗教和文明起源的地方──桃源乡,人类和妖怪在那里和平共处,但反派角色玉面公主想让牛魔王苏醒而引发怪物突然作乱,致使桃源的妖怪们变得狂暴,世界失去了平衡!为取回妖怪们的自我意识,也为了让桃源乡恢复原状,观世音菩萨命令三藏一行人前往西域找出原因,并阻止事情的恶化! )

3、?《黑礁》---一个关于暴力和生存方式的故事,强推,配角们超酷

(冈岛绿郎原本是日本第一商社“旭日重工”的年轻员工,受过良好的教育,性格温和,知识丰富。在一次乘海船运送公司机密文件的任务中,遭到目标为该文件的黑礁商会的伏击。在抢走装有文件的光盘后,黑礁的女枪手莱薇顺手了冈岛绿郎,准备向旭日重工索取赎金。后因得知自己被公司抛弃,冈岛加入了黑礁商会,担任会计、精算师、翻译、地理顾问等一系列文职工作,并与达奇、莱薇、贝尼这三名黑礁老成员一起,在罗阿那普拉的黑暗中挣扎求生。故事的地点设在一个虚构的泰国海滨城市——罗阿那普拉(Roanapur),那里是黑帮和雇佣兵的天堂。黑礁商会的雇主多为聚集在罗阿那普拉的各大黑帮势力)

4、富坚义博的,看过的可能大,不详说------生存法则,弱肉强食

猎人《HUNTER?x?HUNTER》、幽游白书、LEVEL?E(外星变态王子的故事及地球上外星人们和地球人共存的方式的生活小故事)

5、monster

(1986年,一名头部被子弹击中的重伤少年送到西德·杜塞尔多夫医院中。日本外科医生天马忽视院长的命令,以他天才般的手术技术的拯救了那位少年。

实行共产主义的世界为推倒西德进行着异常的阴谋。捷克斯洛伐克秘密警察法兰斯·波拿巴达等人,教育孩童们成为送往资本主义各国的战斗员。在这过程中诞生了约翰这个怪物。约翰心中的怪物越变越大,进而开始周遭的人。就像是波拿巴达的绘本《没有名字的怪物》里的主角怪物,附身于人身上而逐渐吃掉身边的人。数年后、1995年,几年不见的约翰已长成巨大的怪物、一点也不犹豫地杀掉天马的病人。在体内有什么东西爆开了似的天马、因而追缉着怪物约翰。天马医生是否能阻止约翰的杀戮呢?刺激约翰的绘本《没有名字的怪物》到底是什么呢?为什么约翰要一直?故事就在柏林墙倒塌后的德国与捷克展开。)

6、十二国记?--------?强推,中国风,奇幻穿越建国

7、XXXHOLIC?----?灵异类

8、最终流放--------?两部?很有名,不过更喜欢前一部,科幻,反派不错)

(残留着浓厚产业革命时代气氛的世界普雷斯特鲁。主角Claus?Valca,一位优秀的先锋艇驾驶员的儿子,目前驾驶着父亲不幸去世之后留给他的先锋艇,同样是一名出类拔萃的飞行员,梦想是能够穿越名为“伟大风暴”的飓风区,亲眼看一看“另一边”是什么样子。他的朋友Lavie?Hed,自幼就在一起的玩伴,作为导航员和机械师,和他一起为实现梦想而努力。 他们的梦想是飞越父亲所没能飞越的遥远上空的巨大风暴古兰度斯托利姆.可是有一天,他们因为接受了将神秘的少女阿露薇丝·哈密鲁顿送去空中战舰西路维纳的委托,就开始被卷入了动荡世界的战争中。)

西方散文研究著作有哪些

阿登纳(Konrad Adenauer)1876-1967

康拉德?阿登纳是一个跨世纪的人物,先后经历德意志帝国、魏玛共和国、第三帝国和联邦德国等四个朝代。他是1949年成立的联邦德国(西德)首任总理。其任内国家由战败至重获主权,进而越升为一个经济强国,在欧洲政治上扮演着领导角色,这段光辉时期往往被国民称为“阿登纳时代”。

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

1517年,当马丁?路德把他的“95条论点”钉在德国维登堡一间教堂的门上时,就开始了基督教改革运动,最后变成了几个世纪以来政教不分的局面。他认为信仰的唯一源泉是每个人都可以理解《圣经》,不需要教士们充当个人与上帝之间的中介人角色。他在1534年将《圣经》译成德文,从而奠定了统一德文的基础。

马克思(Karl Marx)1818-1883

卡尔?马克思的思想在他逝世后传至世界各地,指引苏联布尔什维克和中国***的诞生。他曾经深受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影响,毕业后任职《莱茵报》主编,后迁居巴黎,与恩格斯一起于1848年发表《***宣言》。当时资产阶级革命风潮席卷欧洲,马克思积极宣传无产阶级纲领,指导德国人民同封建专制斗争。

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18世纪上半叶欧洲最伟大的作曲家,是第一个把各国不同风格的音乐成功糅合在一起并加以丰富的人,往后的作曲家没有一个能在多声部运用上胜过他。巴赫对音乐艺术的发展和贡献,为他赢得“音乐之父”美誉。其作品成为历代作曲家崇拜和学习的榜样。

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

一个充满了梦想而且并不一本正经做学问的德国青年,竟因好奇心的驱使而在物理学上取得骄人成就,为世人描绘出一个全新观念的宇宙、空间和时间,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在此过程中,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改变了我们这个世纪政治和科学的力量平衡。1921年,爱因斯坦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是德国现代文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于1765年按照父亲愿望到莱比锡学习法律,期间开始创作诗歌。1774年完成第一部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随即轰动欧洲文坛。其经典著作是《浮士德》,它成为德国近代小说的典范,亦奠定了歌德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此外他在解剖学和植物学也有一定成就。

古滕贝格(Johannes Gensfleisch Gutenberg)约1397-1468年

15世纪文艺复兴初期,木版印刷技术已传入欧洲,身为金匠的约翰内斯?古滕贝格在现有技术上作出改良,成功发明一种性能较佳的活字排版印刷系统,印刷了200本精美的拉丁文《圣经》。这项创举不仅为世界革新印刷技术,还打开了信息传播的大门。当时印刷的《圣经》据知还有48本留存至今。

. 苏菲?斯考(Sophie Scholl)1921-1943

苏菲?斯考和她的弟弟汉斯在慕尼黑大学读书时,正值纳粹德军统治年代。她在1942年被分配到冶金工厂生产战事用品,其父亲则因发表批评的言论而入狱。苏菲?斯考为了宣传反纳粹言论,暗中制作和派发“白玫瑰”传单。1943年她和弟弟等在校园派发传单时被捕,即被判处死刑。她走上断头台时毫无惧色,勇气可嘉。

. 勃兰特(Willy Brandt)1913-1992

维利?勃兰特于1969至1974年出任德国总理。1970年他到捷克、波兰进行国事访问,来到华沙犹太死难者纪念碑献花时,突然下跪向被纳粹德国的犹太人致哀,为德国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1971年,他大力推行与苏联、东欧国家“缓和”和“合作”的政策,从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 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1815-1898

奥托冯俾斯麦是德国近代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运用“铁血政策”,使德国走上统一之路。他本是一个地方革命军的领袖,1862年出任普鲁士宰相兼外交大臣。1863年起他先后向丹麦、奥地利和法国宣战。1871年德意志帝国完成统一,俾斯麦出任首相。其一生正是德国从封建专制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的重要历史时期

康德(1724-1804):生于1724年4月22日,1740年入哥尼斯贝格大学。从1746年起任家庭教师4年。1755年完成大学学业,取得编外讲师资格,任讲师15年。在此期间康德作为教师和著作家,声望日隆。除讲授物理学和数学外,还讲授逻辑学、形而上学、道德哲学、火器和筑城学、自然地理等。18世纪60年代,这一时期的主要著作有:《关于自然神学和道德的原则的明确性研究》(1764)、《把负数概念引进于哲学中的尝试》(1763)、《上帝存在的论证的唯一可能的根源》(1763)。所著《视灵者的幻梦》(1766)检验了有关精神世界的全部观点。1770年被任命为逻辑和形而上学教授。同年发表《论感觉界和理智界的形式和原则》。从1781年开始,9年内出版了一系列涉及广阔领域的有独创性的伟大著作,短期内带来了一场哲学思想上的革命。如《纯粹理性批判》(1781)、《实践理性批判》(1788)、《判断力批判》(1790)。1793年《在理性范围内的宗教》出版后被指控为滥用哲学,歪曲并蔑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于是政府要求康德不得在讲课和著述中再谈论宗教问题。但1797年国王死后,他又在最后一篇重要论文《学院之争》(1798)中重新论及这一问题。《从自然科学最高原理到物理学的过渡》本来可能成为康德哲学的重要补充,但此书未能完成。1804年2月12日病逝。

贝多芬(1770—1827年):德国作曲家。生于波恩城,自幼随父学钢琴。1787年曾经到维也纳向海顿学习作曲,并结识莫扎特。1792年定居维也纳,从事教学、演出和创作。贝多芬生活在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战争和维也纳体系的时代,欧洲的民主和民族意识此时正日益兴起。他的作品正反映了这些时代的特征,或歌颂英雄,或反对封建,争取民主自由和美好未来。其主要作品有《第三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第九交响曲》(《合唱》),以及《悲怆》奏鸣曲、《月光》奏鸣曲等。

黑格尔(1770-1831年):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生于德国南部斯图加特的一个绅士家庭。1788—1793年在图宾根神学院学习,毕业后当过六年家庭教师,后在纽伦堡中学当校长。1816年任海德堡大学哲学教授。1830年任柏林大学校长,1831年死于霍乱。主要著作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法哲学原理》》、《哲学史讲演录》、《历史哲学》和《美学)等。

海涅(1797-1856年):1797年12月13日生于德国杜塞尔多夫,童年和少年时期经历了拿破仑战争。1815年拿破仑兵败后,曾在银行工作。1819年后,曾在波恩大学、格廷根大学、柏林大学学习。在柏林时结识法恩哈根·封·恩泽夫妇以及作家沙米索、富凯等。恩泽夫妇家的文学沙龙是柏林的文学中心。在它的影响下,海涅的第一部《诗集》于1821年在柏林出版。1823年发表《悲剧——抒情插曲》。1824年1月重返格廷根大学学习法律,并继续写诗,完成了《还乡集》。1825年获法学博士学位。《还乡集》增订后与《哈尔茨山游记》和《北海纪游》中的第一部分组诗,于1826年汇编为《旅行记》发表,引起强烈的反响。1827年《旅行记》第2卷出版。从英国旅行回到汉堡后,他的《歌集》出版,收入在此之前发表的大部诗歌,奠定了海涅作为杰出的抒情诗人的地位。1829年《旅行记》第3卷出版。以后海涅陆续发表了《法兰西现状》、《论法国的画家》、《德国近代文学史略》、《路德维希·伯尔纳,亨利希·海涅的备亡录》、《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等文章和诗歌。1848年5月完全瘫痪,他以惊人的毅力坚持写作,口授完成诗集《罗曼采罗》,于1851年出版。后还写了一些散文作品。1856年2月17日,海涅在巴黎逝世。

门德尔松(Mendelssohn,1809-1847):1809年2月3日生于德国汉堡,父母均为犹太人。12岁开始创作,17岁即完成《仲夏夜之梦序曲》,21岁起研究和整理巴赫的作品,为这位音乐之父的作品得以复生作出了最重要的贡献。27岁在莱比锡任指挥,1843年创办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38岁时即病故。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作品风格温柔舒适、优美恬静、完整严谨、极少矛盾冲突、富于诗意幻想,反映出他生活上的安定富足。他的交响曲《苏格兰》、《意大利》,序曲《芬格尔山洞》,《平静的海与幸福的航行》,《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等都是著名作品。《仲夏夜之梦序曲》是音乐作品中最早描写神仙境界的。他还独创了“无词歌”的钢琴曲体裁,共八册四十八首,形象生动多姿,是早期标题音乐的代表。以他为中心的莱比锡乐派对十九世纪德国音乐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瓦格纳(Richard Wagner,1813-1883年):1813年5月22日生于莱比锡。自幼喜爱贝多芬、莫扎特和韦伯的音乐,自学钢琴和作曲。同时,也受莎士比亚、歌德、席勒的戏剧影响,15岁时就写了一出5幕的诗悲剧,晚年又受叔本华、尼采甚至弗洛伊德等哲学家的影响。1833年夏天在维尔茨堡担任歌剧指挥,并开始歌剧创作。1840年写成《黎恩济》,1841年创作了他的第一部歌剧代表作《漂泊的荷兰人》。1843年被任命为德累斯顿宫廷歌剧院指挥。1845年演出他根据德国传说所作的《汤豪塞》。1849年后,在国外流亡15年。1875年完成了《指环》的全部写作,并于1876年8月在新落成的拜罗伊特剧院上演,获极大成功。其著名的作品尚有《罗亨格林》、《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纽伦堡的名歌手》等。其著作有《论德国音乐》、《艺术与革命》、《未来的艺术作品》以及《歌剧与戏剧》等。1883年2月13日逝世。他的音乐戏剧的舞台作品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特点是都是由自己创作的(包括情节、人物、剧词、表现方法和音乐)。他对音乐形式本身从不感兴趣,只把它作为情感的和心理的表现手段而已。他彻底改革了作曲的技术,从而对音乐作为一种艺术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并导致表现主义音乐的形成。

贝尔托·布莱希特1898年2月10日生于德国巴伐利亚省奥格斯堡镇。年轻时任剧院编剧和导演。曾投身工人运动。1933年后流亡欧洲大陆。1941年经苏联去美国,但战后遭迫害,1947年返回欧洲。1948年起定居东柏林。1951年因对戏剧的贡献而获国家奖金。1955年获列宁和平奖金。他一直从倡导歌剧改革入手,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史诗剧实验,特别吸收中国戏剧艺术经验,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表演方法。他的主要戏剧理论著作有:《梅辛考夫》等。代表性剧作有:《母亲》、《四川好人》、《高加索灰阑记》、《伽利略传》等等。

瓦尔特(Fritz Walter)(1920-2002)

瓦尔特是1954年世界杯,联邦德国队第一次获得冠军时的队长。生于1920年,曾经在德国军队中服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是德国军队的战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回到了德国。后来,他入选了德国国家队。参加了1954年世界杯和1958年世界杯。

在1954年世界杯期间,他作为德国国家队的场上队长。是德国队创造“伯尔尼奇迹”的三个人之一。那届世界杯中,他一共攻入3球,其中有2球时半决赛对阵奥地利队。

而在1958年世界杯上,他已经37岁高龄。早早的受伤,没有为德国队做出贡献。但他还是德国的著名球星。

而在俱乐部方面,他多年效力于凯泽斯劳滕,该队的主场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而在2002年世界杯期间,他与世长辞,世界杯期间,德国国家队为了纪念他,全体球员戴上黑圈,以示默哀。

阿贝格(Abegg,Richard Wilhelm Heinrich)德国化学家。1869年1月9日生于但泽(今波兰的格但斯克);1910年4月3日卒于科斯林(今波兰的科沙林)。 1891年阿贝格在柏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899年于布雷斯劳大学被任命为化学教授。其后不久他就开始忙于研究原子的新电子观点对化学价的影响。在阿贝格看来,惰性气体原子内的电子排布(运用后来的术语说,氦的最外电子层上有两个电子,其它惰性气体则是8个电子)是特别稳定的。象氯这样的元素,对于形成8个电子来说,还缺少1个电子,这个元素趋向于接受1个电子;而象钠那样的元素,它多出一个电子,因而趋向于给出一个电子。钠原子会将一个电子交给氯原子,而形成一个带正电荷的钠离子和一个带负电荷的氯离子,两种离子因静电吸引而结合在一起。按照这样的方式,化学反应就成了电子的转移,而化学键就成了不同符号的电荷间的吸引作用。阿贝格因一次气球事故而死亡,那时他还是一个年轻人,因此他没有能活到看见他所提出的概念被许多化学家发展了,这些化学家中为首的是路易斯。

约翰·克·弗·席勒(1759-1805)出身于医生家庭,学过法律和医学。他是和歌德齐名的德国启蒙文学家。席勒在青年时期,在狂飙突进精神的影响下,写出了成名作《强盗》和《阴谋与爱情》,确立了他的反对封建制度、争取自由和唤起民族觉醒的创作道路。

西方三大经典哲理散文:

《蒙田随笔集》作者:(帕斯卡尔)蒙田

《培根人生论》作者:(英)培根

《帕斯卡尔思想录》作者:(法)帕斯卡尔

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 1803-1882)美国散文作家、思想家、诗人。名著有《柑掌录》(即《见闻札记》),《旅人述异》(即《旅客谈》)和《大食故宫余载》(即《阿尔罕伯拉》)。

海因里希·海涅(Heinrich Heine,又译亨利希·海涅,1797-1856)1797年12月13日生于德国杜塞尔多夫,童年和少年时期经历了拿破仑战争。在德语近代文学史上,海涅堪称继莱辛、歌德、席勒之后最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和思想家。他不仅擅长诗歌、游记和散文的创作,还撰写了不少思想深邃、风格独特并富含文学美质的文艺评论和其它论著,给后世留下了一笔丰富、巨大、光辉而宝贵的精神财富。海涅兼擅诗歌、散文和游记的创作,但是无论个人的性情和气质,还是创作的成就和影响,都仍然让我们首先尊他为一位出色的抒情诗人和伟大的时代歌手。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他最早开始批判西方现代社会,然而他的学说在他的时代却没有引起人们重视,直到20 世纪,才激起深远的调门各异的回声。后来的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后现代主义,都以各自的形式回应尼采的哲学思想。

法国著名作家都德,著有散文故事集《磨坊书简》

安德烈·纪德是法国家喻户晓的著名作家,194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